• 注册
  • 可靠性管理 可靠性管理 关注:665 内容:195

    可靠性工程和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可靠性论坛 > 可靠性技术 > 可靠性管理 > 正文
  • 17
  • 可靠性管理
  • Lv.6
    靓号:9999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可靠性系统工程管理的基本概念
    二、可靠性系统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size=3][u]一、可靠性系统工程管理的基本概念[/u]
    1.基本概念
    可靠性是一门技术管理学科。广义的可靠性包含了可靠性、维修性和安全性(Reliability&Maintainbility&Safety-R&M&S),所以可靠性管理又可以称为:R&M&S管理。其目的是以最少的资源实现产品R&M&S的预定工作目标。
    现代产品复杂性不断提高,采用的新技术、新器件不断增长,要保障这样的系统的稳定可靠,必须借助于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加强可靠性管理。很多大型系统的故障,看似是一个器件、一个焊点的故障,其实更多的反映的是管理的问题。

    2.R&M&S管理的四大因素
    管理工作是运用反馈控制原理去建立和运行一个管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的有效运转,保证R&M&S要求的实现。R&M&S管理包含以下四个因素:
    2.1计划
    进行管理首先要分析和确定目标,选择达到R&M&S要求必须进行的一组工作,制订每项工作的具体要求,估计完成这些工作所需的资源,确定完成该项工作的时间及负责人(或单位)
    2.2组织
    指定可靠性系统工程工作的总负责人和建立管理机构。
    2.3监督
    利用报告、检查、评审、鉴定、认证等活动,及时取得信息,以监督各项可靠性系统工程工作按计划进行。同时,利用转承制合同、订购合同、现场考察、参加评审和产品验收等方法,对转承制单位和供应商进行监督。
    2.4控制
    通过制订各种标准、规范、指南,建立实施程序,指导和控制各项可靠性系统工程工作的开展。设立一系列检查、控制点,使产品的研制、生产、使用过程均处于受控状态。建立闭环的R&M&S信息系统,及时反馈、分析和平价产品的R&M&S状况,制订改进措施并对其有效性进行监控。

    3.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概念
    如果说可靠性设计主要针对的是产品开发阶段,那么可靠性管理应该是指产品全寿命周期的管理。从国外的有关资料了解到,在通讯可靠性领域,可靠性的概念已得到进一步扩展。从一般意义上的“系统质量和可靠性”(包括硬件、软件可靠性等),增加了“网络质量和可靠性”以及“服务质量和可靠性”两大块。另外,从可靠性工程本身来说,它也是渗透到产品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所以进行全寿命周期R&M&S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i]本帖最后由cliffcrag于2007-6-2516:44编辑[/i]]

    Lv.6
    靓号:9999
    [b]1.理论[/b] 可靠性理论是随着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对可靠性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可靠性基础理论主要是可靠性数学、可靠性物理、可靠性管理,专业技术理论主要是可靠性设计、可靠性工艺、可靠性试验技术、环境试验技术、维修性工程等。 [b]2.设备[/b] 可靠性设备包括失效分析设备、制造专用设备、检测设备:可靠性试验设备、环境试验设备、计量设备、数据处理设备等。这些设备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添置或自制,常用的应该自备,非常用的可以通过协作和联合的方式共同使用。 [b]3.标准[/b] 可靠性标准是可靠性工作的依据,是指导可靠性工作,使其规范化、优化的保证。可靠性标准包括基础标准、管理标准、产品标准、设计标准、工艺标准、检验标准、试验标准、认证标准、认定标准、安全标准以及安装规范、使用规范、维修规范。 采用国际标准是加速我国产品标准化,迅速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水平的重要途径。美国军用可靠性标准(MIL)是国际上较完整、严密的标准体系,世界各国普遍引用用,也是我国军用可靠性标准的主要依据。国际电工委员会可靠性标准(IEC)低于美国军用标准,是国际上可以接受的标准,是我国出口产品的重要依据。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借鉴国际标准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制订了一系列可靠性标准,其中有的直接采用,有的等效采用了美国军用标准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标准,对我国可靠性工作起了重要指导作用。广义地说,国家各级行政领导机关部门制订的各种条例、办法等行政管理规定,也起了标准的作用。 [b]4.技术[/b] 可靠性专业技术是实现可靠性的技术手段。[url=http://www.kekaoxing.com/]可靠性[/url]工程不但选用SQC(StatisticalQualityControl)技术,而且有许多专业技术,包括设计、工艺、使用维修、试验、分析等5个方面: 可靠性设计为产品可靠性奠定基础,未进行可靠性设计的产品必然存在着许多设计缺陷,造成“先天不足、后患无穷”。可靠性设计包括可靠性预计、可靠性分配、元器件应用、热设计、电磁兼容设计、漂移设计、三防设计、抗振设计、冗余设计、潜在通路分析、结构设计、机械概率设计、抗疲劳和磨损腐蚀设计、人机工程设计、维修性设计、失效安全设计、安全性设计、工艺设计以及其他特殊设计、可靠性增长等。 可靠的制造工艺是实现设计可靠性的技术手段,设计可靠性与制造可靠性共同决定了产品的固有可靠性)与可靠性密切相关的工艺有装联工艺、安装工艺、包封工艺、灌注工艺、涂敷工艺、清洗工艺、金加工工艺、热处理工艺、密封工艺、包装工艺、监控工艺、筛选工艺等。 使用与维护技术与产品使用可靠性密切相关,是维持产品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也是降低维护费用的重要手段。它包括使用资料、使用者控制、使用条件控制、运行监控、故障预测、故障诊断、修复技术、维修大纲、维修设备与备件、维修网点、技术培训、数据收集与反馈等。 试验评估技术是评估产品可靠性水平、环境适应性及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取得信息及时改进设计、工艺及管理的重要手段。试验评估技术包括可靠性试验技术、环境试验技术、安全试验技术、认定试验技术等。 失效分析技术是分析电子元器件、机械零部件及整机、系统的失效模式、失效机理以提出纠正措施的有力工具,在产品研制、生产、使用的各阶段都得到广泛应用。失效分析技术包括理化分析、逻辑分析、统计分析三方面。理化分析是应用分析仪器从物理化学角度解剖分析材料、元器件、零部件的失效。逻辑分析是应用故障模式、效应及后果分析([url=http://www.kekaoxing.com/design/FMEA_FTA/index.html]FMECA[/url])与失效树(FTA)等逻辑分析技术对元器件、零部件、整机以及系统进行失效分析。统计分析是用概率统计等数学工具对失效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掌握它的统计规律。 [b]5.管理[/b] 可靠性管理是对可靠性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及产品的全寿命周期的各项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既定的可靠性指标。它在整个可靠性工作中处于领导和保证地位;离开了可靠性管理,各项可靠性技术活动将无法进行。可靠性管理可以分为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两个方面。其中,又以自上而下的可靠性宏观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宏观管理由政府主管部门实施,有关的学会及协会配合进行。,宏观管理包括政策、法规、条例、国家与专业标准,管理体制、中期和长期规划、指标考核、基础研究、计量、检查监督、质量跟踪、国家与行业可靠性情报交换、国家与行业可靠性数据交换、质量认证、安全性认证、生产许可证、创优评比、技术交流及教育培训等方面。 微观管理由企业、研究所等基层单位实施,包括方针目标、规章制度、企业标准、组织机构、可靠性计划、指标与考核、应用研究、设计与评审、质量认定、工序控制、试验监督、质量跟踪、计量维修服务、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情报收集与应用、数据收集与应用、技术交流、岗位培训等方面。 [b]6.教育[/b] 可靠性教育是培养可靠性人才的基础工作。可靠性管理水平与产品可靠性水平取决于人才的水平。可靠性教育要分层次进行。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单位可靠性工作能否认真开展,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这个国家的有关领导机关、这个单位的主要领导人员是否了解和重视可靠性工作。 可靠性教育方式包括在职岗位培训和在校教育两个方面。在职培训的主要方式是专题技术培训班。第一个层次是领导决策人员,第二个层次是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第三个层次是操作执行人员。在校教育方式是研究生、双学位生以及在各专业增设可靠性课程
    回复
    Lv.2
    努力学习,虽然现在这块还没有涉及,但是是搞可靠性人员要熟悉的知识!
    回复
    其实不单单是搞质量或可靠性的人应该学! 只要你是作产品的不管是软,硬! 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需要渗透到每一个岗位的!
    回复
    技术部不行 生产加工能力不行 我就是质检很厉害 老板会炒你的!哈哈哈 你不让我出货了!
    回复
    Lv.1
    管理主体是谁?总工?质量工程师? 管理客体又是谁?产品?设备?
    回复
    搞不明白啊
    回复
    有些難度喔,對於我外行人來說!我是兼容性測試人員
    回复
    可靠性当然是管理产品,最终送给客户手上的产品。
    回复
    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啊,目前正努力呢
    回复
    可靠性最主要还是要试验和验证阶段,管理的理论,不太明白。
    回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可靠性工程软件ReliaSoft中国总代理上海山外山机电
  • 东莞市帝恩检测有限公司
  • 江苏拓米洛高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发布内容
  • 做任务
  • 动态
  • 风格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