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工程在我国民用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展望
爱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胡林忠
关键词: 可靠性工程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可靠性工程的发展历程,简要介绍了可靠性工程在我国民用企业中的发展状况
和遇到的困难,对可靠性工程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简要讨论。希望能通过这些现象的分析能对民用企业开
展可靠性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1、 可靠性工程的发展历程
可靠性是产品质量在时间轴上的体现。可靠性工程是指为达到产品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有关设计、试
验和生产等一系列工作。可靠性工程是一门涉及多个领域的边缘性综合学科。可靠性问题的提出最初是
在军工领域,其后逐步形成完整的工程技术体系,并逐步应用到民用产品中。
二次大战时期,电子设备开始广泛应用,产品不可靠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在这个时期,航空电子设备由
于自身不能可靠地工作严重地影响了任务的执行,电子设备自身的故障比例甚至超过了敌方造成的损失.
因此触发了对产品可靠性的研究,德国纳粹首先在火箭上提出串联系统理论得出火箭系统可靠度等于所有
元器件零部件乘积的结论.美国经过统计分析,找出航空无线电设备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电子管的可靠性太
差,在1943年成立了电子管研究委员会专门研究电子管的可靠性问题.40年代被认为是可靠性的萌芽时期。
50年代是可靠性兴起和形成年代.为解决军用电子设备和复杂导弹系统的可靠性问题,美国国防部成立
了一个由军方、工业部门和学术界组成的电子设备可靠性咨询组织(AGREE)。AGREE 组织在《军用电
子设备可靠性》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可靠性设计、试验、管理的程序及方法,确定了美国可靠性工程的发展
方向,成为可靠性发展的奠基文件,标志着可靠性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可靠性工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60年代是可靠性工程全面发展的阶段。AGREE组织提出的一整套可靠性设计、试验及管理方法被美
国国防部及国家航空航天局接受,在新研制的装备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整套较完善的
可靠性设计、试验和管理标准。
70 年代可靠性工程步入成熟。这一阶段建立了集中统一的可靠性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国防部
范围的可靠性政策、标准、手册和重大研究课题,成立了全国性的数据交换网,加强了政府机构同工业
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制定了一整套较完善的方法和程序。这个阶段强调可靠性工程的整体保证,加强
元器件控制,强调设计阶段的元器件降额使用和热设计,强调环境应力筛选以及综合的可靠性试验。
80 年代以来,可靠性已成为产品设备综合指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性能、费用和进度置于同等
的重要地位。在技术上,主要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光电器件和软件可靠性等方面有较大发展。
从 70 年代起,这些可靠性工程技术方法和理念逐渐被应用到了民用产品上。日本是最早成功应用的
国家之一,他们将这些理论与其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等方法结合在一起,在民品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在
性能、费用、质量和可靠性上取得了很好的均衡。美国也逐步调整了其可靠性工作开展的策略,从规定
装备开发的具体活动上抽身出来强调验证和结果。最早应用可靠性工程技术的军用装备的供应商多数也
生产民用产品,这些方法被逐步应用到了民用产品上,并且形成了适合其自身的方法。
我国在 50年代开始在广州成立了亚热带环境适应性试验基地,72年组建成为我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
环境试验研究所,从国外引进了可靠性工程的概念和方法,对我国可靠性工程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78
年提出的《电子产品可靠性“七专”质量控制与反馈科学实验计划》经过 10年努力,使军用元器件可靠
性提高两三个数量级。在军用整机系统可靠性设计上采取严格措施,保证了航空电子、运载火箭、通讯
卫星和海底通信电缆等产品的长期正常运行。在军事领域,提出了定量的可靠性要求,并为此而开可靠
性分配、预计及可靠性评估试验等工作,保证了产品可靠性的不断提高。目前在军工企业中形成了严格
的可靠性工作体系。我国民用企业的可靠性源于电视机工业,78 年的电视机质量工作会议对电视机等产
品明确提出了可靠性、安全性要求和可靠性指标,组织全国整机及元器件生产厂家开展了大规模的以可
靠性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整机和元器件的可靠性水平提高了一至两个数量级。
由于狠抓国家重点工程和电视机的可靠性,推动了我国可靠性工程的发展。在 80年代形成了我国可
靠性工作第一个高潮,全国各工业部门及各兵种纷纷进行可靠性普及培训教育,形成了骨干队伍,建立
可靠性工作组织管理机构,进行可靠性试验和可靠性设计及信息收集与反馈工作。其后出台了一系列完
整的国家军用标准和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了可靠性工程在我国的发展。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