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无铅技术的可靠性

      1. 目前使用来判断可靠性(寿命)的常用做法是通过热循环的加速老化试验方法,通过加温减温来给焊点制造应力而使其最终断裂,并记录其寿命(一般是热循环次数),制图和进行比较来评估。而事实上,在应用中我们的条件是和试验中有所不同的。例如温度变化的不规律性、较大的蠕变混合模式等等,这都不是试验中有照顾到的。而目前我们还缺乏一套能够从试验室内的单纯模拟,按实际使用情况推算出实际寿命的方法。所以试验室内的结果,和实际应用中有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在无铅新材料上我们甚至没有理论上的预计和判断,对其变化关系几乎是完全不懂;
      2. 由于对某些理论还没有掌握,在试验中我们可能做出一些错误的模拟试验设置,结果当然就得出一些错误的信息。比如在金属须Whisker的认证试验中,有些试验采用了高温高湿老化的方法,这做法虽然能够通过加快原子迁移促使焊点的金属须增长加快,但事实上也同时会对焊点或材料产生煅烧退火的效应,从而减少金属须增长的几率。但在实际使用中,金属迁移会在室温下出现,煅烧退火的效果却不会在室温下形成,所以我们得到的试验结果可能偏好而造成错误的判断;

      3. 如果我们研究多数的试验设计,在试验中人们很容易忽略了SMT故障形成的复杂因果关系(或许是为了简化试验而有意忽略),而只用过于简单的几项变数控制来进行试验和分析。例如有一个实际例子中,某试验在对不同PCB焊盘保护材料进行比较时,采用了众多OSP中的一种,而后认定OSP的能力不能接受,表现和他们建议的纯锡差别很大。事实上OSP不只种类多,还和其他材料一样受到供应商加工和质量控制能力的重大影响。但这些先决条件都没有在试验前进行分析控制,而作出了可能具备误导性的结论。图二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看出这类问题。而最重要的,是用户的实际情况是什么?用户的材料、设计、工艺、设备、加工厂能力等等的技术整合结果,是处于条件中的#1?#2?还是其他的点上?这在SMT技术中是个不容易的工作,需要对各种工艺、设计、材料、设备等等都有很好掌握的人员才能处理得合理。
      4. 热循环疲劳失效试验是研究可靠性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为了缩短试验时间,一般都采用高应力,高应变的试验做法。但业界也发现,很多焊料的特性表现,在低应力、低应变的情况下显得不稳定和出现不同的结论。而实际应用上,焊点所面对的是大范围的应力和应变。但很少试验是在低应力、低应变下进行的。而这方面的‘高’与‘低’标准,以及他们和产品设计、应用等上的关系等等知识资料也很缺乏;
      5. 可靠性特性的针对性相当强。比如类似“使用在BGA的可靠性好”这样的评语,事实上是不够精确的。我们发现,BGA的大小,BGA的焊端(Bump)数量也都影响可靠性结果。例如一份报告中发现,9个焊端的CSP,其可靠性就比24个焊端的小了1.5倍!而我们并没有资源对所有的不同组合(器件封装、焊料、PCB、工艺参数、设计等)进行试验分析。这就是说,我们不免有一部分(还不知道有多大的一部分?)情况完全没有把握到;
      6. 保护各自利益影响信息的真实性。我们不难发现,业界的供应商们所发表的资料,都是说‘无铅可行’。而一些研究院或用户的报告,则总是在结尾上提到‘还需要研究认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本身利益的影响而过滤了某些信息。当然,其坏处是误导一些经验不足,资源不足的用户。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认为我们在接触无铅信息资料的同时,必须对各个资料的背景、细节等进行相当程度的分析判断。并要求收集众多的信息进行比较。而最有用的,是拥有自己本身的认证开发能力。以往有铅时代的‘抄用’做法,在进入无铅后会可能给您带来问题。 如此说来,是否所有的用户都必须大量的投入可靠性研究?这也未必。我们还得来看看风险。#p#分页标题#e#

      相关文章:

      · 成为关注热点的无铅焊接可靠性
       · 决定无铅焊接互连可靠性的七个因素
      · 无铅化焊接焊点可靠性分析
      · 无铅制程试验条件
       · 无铅焊接的质量和可靠性

    • 0
    • 0
    • 0
    • 1.5k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可靠性工程软件ReliaSoft中国总代理上海山外山机电
    • 东莞市帝恩检测有限公司
    • 江苏拓米洛高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发布内容
    • 做任务
    • 动态
    • 风格
    • 到底部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