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我国可靠性工作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在广州筹建了亚热带环境适应性试验基地,从事电子产品环境试验和热带防护措施研究。1972年组建为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对我国可靠性工程起了积极促进作用。60年代,我国在雷达、通信机、电子计算机等方面提出了可靠性问题,并着手采取措施。70年代,出于国家重点工程的迫切需要,特别是航天及中日海底电缆对高可靠元器件的需要,发展了电子元器件“七专”产品及对元器件验证试验,促进了我国可靠性数学的发展。1973年开始,原国防科委及四机部连续召开可靠性工作会议,提出重点研究解决国家重点工程用元器件的可靠性问题,1978年提出并实施《电子产品可靠性“七专”质量控制与反馈科学实验》计划。经过10年努力,使我国的军用元器件可靠性提高两三个数量级。与此同时,在搞“两弹一星”时,周总理提出16字方针:“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在整机系统可靠性设计上采取措施,保证了运载火箭、通讯卫星的连续发射成功和海底通信电缆的长期正常运行。在军事领域,对部分型号和较大的系统提出了定量可靠性要求,并为此而开展设计过程中的可靠性分配及预计工作及可靠性评估及分析,从而保证产品可靠性不断提高。

      由于消费者强烈要求,从1978年开始,原国家计委、电子工业部及广播电视工业总局陆续召开了有关提高电视机质量工作会议,对电视机等产品明确提出了可靠性、安全性要求和可靠性指标,组织全国整机及元器件生产厂开展了大规模的以可靠性为重心的全面质量管理。在5年时间内,使电视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提高了一个数量级,MTBF由300小时提高到3000小时,配套元器件使用可靠性也提高了一至二个数量级。

      由于狠抓了国家重点工程和电视机的可靠性,推动了整机和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工作。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形成了我国可靠性工作第一个高潮,全国各工业部门及各兵种纷纷进行可靠性普及培训教育,形成骨干队伍,建立可靠性工作组织管理机构,进行可靠性试验和可靠性设计及信息收集与反馈工作。

      80年代末,各级领导转变观念,重视产品质量,首先在武器装备上加强质量与可靠性工作,通过大力贯彻《军工产品质量管理条例》。军工产品质量管理条例明确提出对可靠性工作要求,在研制阶段主要贯彻《可靠性保证大纲》在生产阶段主要贯彻《质量保证大纲》。通过宣贯GJB450《装备研制与生产的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规定》,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掀起了我国可靠性工作第二个高潮。这次高潮的特点是:

      1. 树立当代质量观,把可靠性工作视为质量工作组成部分。

      2. 自上而下的狠抓可靠性工作。

      3. 转变观念,把可靠性指标与性能指标同等看待。

      4. 用户对产品可靠性十分重视,提出强烈要求。

      5. 开展系统的可靠性管理工作,对产品全寿命周期实施可靠性监控,制订出一系列的可靠性国家标准和国家军用标准。

      6. 加强了可靠性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如CAD、健壮设计、并行工程、田口方法等。

      7. 把可靠性工程技术引入到国家重点工程及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与使用中去,国防科工委成立了可靠性工程办公室及专家组,对重点武器装备进行可靠性工作。

      8. 重视加强可靠性培训教育。在国防科工委下发的《关于加强军工产品质量工作的若干规定》中第二章“加强培训教育,提高队伍素质”中,提出了五条具体详细要求。国防科工委成立了可靠性教育培训中心,电子工业部也成立了培训中心,编写出版教材,进行培训考核,作做到参与武器装备研制人员持证上岗。

    • 0
    • 0
    • 0
    • 3.2k
    • 九颗牙齿_960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可靠性工程软件ReliaSoft中国总代理上海山外山机电
    • 东莞市帝恩检测有限公司
    • 江苏拓米洛高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发布内容
    • 做任务
    • 动态
    • 风格
    • 到底部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