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检的必要性研究
互检是指班组内人员相互间的检验,为自检外第一道防线。在这里实施检验,除排查误差外,能使误差在产生的初期予以控制和预防,使检验从事后的被动点排查,变成事前面预防和控制。互检的这种特性任何检验无法比拟,凸显了互检的必要性。
在开工前和过程中实施检验,赶在误差形成前加以预防和控制,防范于未然是互检的核心价值所在。同班组的人不仅了解工艺,熟知同事的性格特点,检验非常具有针对性;而且互检可以贯穿全过程,随时随处实施检验。互检使检验从静态变为动态,根据完工情况及时调整后面的工作,全过程都在监督和控制中,使误差不至于蔓延和扩大,横向流程随时都处于被优化状态中。不仅如此,由于误差被有效地控制和预防,互检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大有可为。
互检的程序安排。互检要采取封闭方式进行,不能对检。举例说明,一个班组有ABCD四人,互检要采用A检验B、B检验C、C检验D、D检验A的封闭方式进行,而且要将检验结论和情况记录卷宗,一是备案,二为故障分析提供数据,三为下道工序提供参考。下道工序正是根据这些数据,了解上游产品所处的状态,谋求与之最佳配合。
互检的密度安排。总的原则是,工作开始前力度加强,随着工作的完成,检验力度递减。具体原则如下:一开工前的检验,检查设备和工夹量具是否处于完好状态,考察员工情绪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比如夫妻间是否吵架闹矛盾,是否有红百喜事缠身,身体有无疾病等等,不具备开工条件的有权勒令停工;二首件必检,包括首件的首道工序必检,首件必检决定了工作方向和方法的正确;三遇有部件串联结构处必检。部件的串联结构影响质量呈几何递减方式,而部件的并联结构能提升系统可靠性。举例说明,一个系统由AB两个分系统组成,A的可靠性0.98,B可靠性0.95,如果系统为串联结构,即A和B有一个出故障,整个系统出故障,系统可靠性均值在0.98*0.95=0.931;如果并联,即AB同时出故障,整个系统才出故障(A和B有一个正常工作,系统就能正常工作),系统的可靠性为[1-(1-0.98)*(1-0.95)]=0.999,系统可靠性提升。互检在这种串联结构上要加强,并为优化其结构提供数据支持。
互检的责任分配。互检必须有责任,否则就会形成形式主义。互检的责任分配应顺应误差形成者重,初始控制者次之,专职检验抽检再次之的原则,采用5:3:2分配最为合理。这种模式意在使形成者不产生误差最理想,产生了能最早发现次之,最后一道防线发现所产生的损失最大。对于上下道工序的连坐责任,另行建立行政处罚措施,使质量责任扩大,带有惩戒性。
由于采用了互检制度,使工作者的职责发生巨大变化,从单纯按工艺完成工作了事,变为:一互检员;二上道工序检验员;三下道工序保障员;四本道工序工作者。这种变化顺应了流程特点和产品形成的自然联系,最终形成全员、全面和横纵两向质量控制锁链。
中国人民解放军5719工厂张永明 2008-8-30
13880470292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